欢迎访问博医快车!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科学快讯 >

这几个科研团队,也许是目前国内创新能力最强的

更新时间:2016-04-22 16:57   浏览: 次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中国科技部最新公告,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议等环节,共产生了307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1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1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4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作为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对象。

 

在51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生物医学领域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王拥军



建立了28种病理与病证结合模型以及规范化研究方法,形成了“慢性筋骨病模式生物学”研究体系。

发现并证实了“筋伤为先,骨损为主”导致筋骨失衡的机制,创立了恢复筋骨平衡的法则。

提出了“抑制炎症因子”和“增加神经细胞营养”治疗颈腰椎疾病的方案,建立了非手术与手术序贯联合综合性防治体系。

发现了β-Catenin、Smad3和Runx1是调控BMSCs增殖与分化的新基因,证明了骨赘来源于软骨细胞,并阐明了益气化瘀补肾法调控Wnt/β-catenin、TGFβ/Smads等信号转导机制。

证明了气虚血瘀(微循环障碍、炎症因子释放)是慢性筋骨病的病理基础,肾精亏虚(细胞外基质降解及细胞凋亡)加重筋骨衰老,并建立了益气化瘀补肾法系统性防治方案。

证明了成体干细胞、微环境以及NEIC系统调控筋骨“生长壮老”全过程,发展了肾主骨、肾藏精理论,为延缓筋骨衰老研究奠定了基础。

 


    方向明


 

主要研究方向为急重症病人的围术期管理、脓毒症发病机制和防治、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的研究。

综合利用多学科手段,结合临床、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整合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的中国重症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多中心的脓毒症遗传学研究平台。

在国际上最早报道了参与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候选基因(抗炎介质IL-1RN、IL-10等)的相关遗传变异是重症脓毒症的高危遗传标志。

系统阐述了阳离子抗菌肽(防御素、hepcidin)在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作用和机理:发现a-防御素基因的拷贝数是重症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阐明a-防御素介导的促炎因子IL-1b的释放和炎症性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

通过生物工程优化b-防御素的生产,证实b-防御素对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的防治作用;

率先提出不同细胞hepcidin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不同,揭示肝细胞hepcidin和呼吸道上皮细胞hepcidin分别通过调节全身和局部铁代谢在脓毒症及其导致的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探讨了非TLR受体(TREM、TRPM、S1PR等)途径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发现非TLR受体介导的吞噬杀菌作用在脓毒症抗感染免疫中的重要性,为脓毒症的免疫防治提供了新靶标。

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和青年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科技部“十二五”项目和“973”项目等资助;共发表SCI 论文44篇(通讯作者论文30篇),系列文章刊登在AJRCCM、Critical Care Medicine、Chest、Anesthesiology和Critical Care等著名期刊,研究成果被F1000推荐,他引逾千次。

 


    邱峰



主要从事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药成分体内代谢研究。迄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现新药候选化合物3个,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在国际天然产物知名杂志Natural Product Reports,Journal of NaturalProducts,Planta Medica,国际药物代谢权威杂志Current Drug Metabolism、Drug Metabolism andDisposition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论文他引600余次,申请专利15项(授权7项),编写教材4部、专著3部。入选辽宁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荣获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等称号。

 


    张阳春



张春阳教授以解决与发展生物标志物超灵敏度检测为目标,围绕其基本原理、检测方法、仪器研制及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构建单分子检测方法与系统、荧光识别与检测技术为核心,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Chem. Rev.、Nature Mater.、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的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被Nature、NatureMaterials和Analytical Chemistry等60多家国际权威期刊及媒体广泛报道和评论,已有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美国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张春阳教授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入选深圳市“鹏城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入选广东省“南粤百杰”杰出人才工程。‍


 

    周俭


 

基础研究密切结合临床,部分研究结果已应用于临床肝癌病人的治疗,获得较好疗效,具有明显创新。

国际上首次提出肿瘤选择性化疗药卡培他滨能抑制肝癌的生长和转移

首次提出雷帕霉素联合索拉非尼的肝癌肝移植术后抗转移复发方案,新方案使肝癌肝移植后总体生存率提高了9.8%,研究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于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研究,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综合治疗策略,使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了14.8%,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述转化医学研究成果在全国40余家主要的肝癌治疗中心,经8000余例肝癌患者推广应用,获得满意疗效。

目前主要从事“肝癌的早期诊断和转移复发机制及其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负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高教委项目、上海市“医苑新星”和“曙光计划”人才培养及跟踪计划基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课题等多项课题。在国内中文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外英文杂志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54篇, 累计IF=278,包括J Clin Oncol,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Gut,Cancer Res和ClinCancer Res等权威杂志。获得授权专利4项。近5年每年均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中作口头报告和/或担任分会场主席。曾获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裘法祖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奖、上海市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和上海市医务青年最高荣誉奖“银蛇奖”等多项荣誉。


 

    施一公


     

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

在Smad对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顶级文章太多,不加赘述。

 


    郭德银


 

主要研究RNA病毒(冠状病毒和丙肝病毒)的基因组复制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

病毒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基于RNA干扰(RNAi)的艾滋病毒基因治疗。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现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武汉大学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曾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01年6月提升为赫尔辛基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从2002年9月起受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科特聘教授 现任基础医学院院长。


 

    游雪甫


 

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物的抗菌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与耐药机制、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主持国家十二五、十一五重大专项“抗感染药物药效评价平台”和“医科院综合大平台-药代平台”,十一五重大专项“医科院GLP平台-抗感染药物安全评价平台”,十五重大专项“抗生素药代评价平台”,以及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抗感染药效评价平台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加完成863、新药基金、攻关项目、NIH/BillGates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几十项课题。主持完成30多个新药临床前评价,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J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等国际重要专业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3篇,专利6项。